查看原文
其他

刚刚!我看到儿子的漂亮女生好朋友站着尿了泡尿……

小熏 布妈有宝藏
2024-09-05
  

01


布布半年前才换了新幼儿园,因为疫情,幼儿园不允许家长进入,我一直没有机会亲眼观察他在幼儿园的交友情况,只能听他自己叙述。

但是四岁多的娃,描述的一切都充满了魔幻现实色彩。

我一直不知道他具体有什么朋友,甚至他描述的朋友是不是真实存在都不知道。



直到有一天,我们在室外游乐场偶遇了几个热情的小朋友,我才把布布嘴里的名字和真人对上号。
这些孩子里,只有一个是女孩,特别显眼,因为她……长得太可爱了!
这个女孩圆圆的小脸,圆圆的蓝眼睛,一头金棕色的头发披到肩下,就是咱们中国人民最熟悉的Q版洋娃娃形象。


自从大人们正式认识了以后,几个孩子经常约出来玩。
我一直没觉得有什么异样,只是觉得这个姑娘是所有孩子里胆子最大、运动能力最强的一个。
直到有一次,我们在森林里约玩。
中途,2个稍微大一点点的男孩突然跑到一棵树边去尿尿。
布布和小姑娘跟了过去,就在后面探头探脑地看。

2个男孩尿完就跑开了。这时,小姑娘突然Chua一下脱下了裤子。

我正想向布布喊:“起来!女孩尿尿不可以看!

但第一个字还没说出口,就看到一道透明弧线,从站着的小姑娘下身射向前方……
大概就类似下图吧:

当时我站的位置只能看到这个姑娘站着尿了好远,并看不到什么身体部位
其他德国老母亲也都在看着那个方向,但是她们完全没有受任何影响,还在继续聊天。
可我大脑已经当机了,只有一个问题在盘旋:
为什么?为什么女孩可以站着尿尿??
  

02


碍于跟大家刚认识不久,我实在没好意思问出口这个问题,就生生在心里憋了一下午。
直到吃晚饭的时候,这个问题一直在持续抽打我的灵魂。
于是我开始和布爸讨论起生物学问题:
以女孩的生理构造,到底能不能站着尿那么远?
对,我就是单纯在疑惑,到底是我自己身体不正常,还是说白人女生和中国女生身体构造不一样。
布布听完我们的讨论,边吃饭后甜点边幽幽地来了一句:
哎呀妈妈,TA是男生啊。”


什么??那个“姑娘”是男生??
这里我要解释一下,为什么从始至终我没想过这个可能。
因为,德国人的名字,通常来说是要求体现性别的。
举个栗子,
Paula是女名,只有女生能叫,Paul是男名,只有男生能叫;
Julia是女名,只有女生能叫,Julian是男名,只有男生能叫;
Dana是女名,只有女生能叫,Dan是男名,只有男生能叫;
……
如果男生取了女生德文名,市政厅有权利拒绝做人口登记。
这个“姑娘”的爸爸亲口告诉我,孩子的学名叫Dana(化名,就想表示是个非常非常典型的女名)。
于是,我万万没想到“她”有可能不是女孩。


这下我的疑问更多了,当天做梦梦见都是各种哲学问题:
为什么女孩可以站着尿尿?
我是谁?我在哪?
如果那是个男孩,为什么可以起一个女生名字?
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?
   

03


到了下一次约玩时间,我已经被好奇心折磨得快去世了。
但是这个问题吧,实在不好开口问。
偷偷问其他家长?
好像感官不太好。
直接问Dana妈妈:“嘿,你家娃是男是女”?
作为委婉的中国妇女,我实在张不开嘴。
想来想去,我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。
我拿着手机凑到Dana妈妈身边问:“Dana的名字,应该怎么拼写啊?
然后顺势递上我打开google页面的手机:“我德语不太好,反应不过来,你打字吧。”
结果,打出来的名字是:Dane,我赶紧点google,解释是:Dan的变体,罕见男名


德语拼读和汉语拼音很像,不会德语的朋友没关系,用汉语拼音来拼一下Dana和Dane,就知道发音区别有多小了。
这时候Dane跑过来找妈妈,我看着他的小脸,只能感叹这太考验眼力了。
很多白人小时候都长得像娃娃,加上年纪小,声线区别不大,德国又是个全民运动服、冲锋衣的国度,实在很难通过外表判断小娃性别。
(很多男孩子有同款颜值和发型)
对我来说,可能最习惯的“抓手”就是发型。一旦遇到长发漂亮男娃,我的判断系统就失灵了。
确认Dane是男孩以后,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:
他明明长这么漂亮、留这种发型,居然是男孩?
其实,在德国留长发的男孩和剃寸头甚至光头的女孩都很常见。
别说小孩了,我读博的大学校园里,经常能看到长发壮汉板寸甜妹子

(这种秃半边的发型也在女孩中特别流行)
惊讶过后,我有点挫败的感觉。
因为,我一直自认为是个贯彻“去性别化”教育的妈妈。
惊讶感让我发现,自己的潜意识里还是深深烙印着性别刻板印象。
好像突然有个小人儿跳出来拷问我:
你不是认可得甜美不是女生专利吗?你不是认可长发不是女生专利吗?这有什么好居然的?!
 

04


我自己小时候是被非常传统的“性别教育”教导着长大的。
虽然没有上过女德班,也没被要求背过什么女书和三从四德,但是打我记事起,就被要求留长发、穿裙子。
到现在都记得,上幼儿园的时候,我特别想看变形金刚动画片,我爸说:
那是男孩子看到东西,女孩子不能看。
后来,可能是看我太羡慕其他小朋友谈论变形金刚了,我爸于心不忍,给我买了几本变形金刚的书解馋,
还不忘嘱咐一句:
男孩子才看打打杀杀的东西,女孩子要看就看书吧。”
(我童年的梦想)
所以在我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,会忍不住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按性别分类:
娃娃是女孩的、机器人是男孩的;
舞蹈是女孩的、足球是男孩的;
安静是女孩的、勇敢是男孩的;
语言有天赋是女孩的、运动有天赋是男孩的;
眼泪是女孩的、坚强是男孩的
……
被教导要“像个女孩”的不止我一个。
我有个要好的女生朋友,本身性格要强有闯劲,“像个女孩”的性别压力让她觉得自己不正常,是个有缺陷的人。
这几乎在青春期压垮了她。
直到今天她也没和自己和解,死活不肯恋爱结婚。
我呢,天生性格就是安静内敛平和的,所以也就真的“像个女孩”一样长大了。
倒是没有什么痛苦和冲突。
但,除了容易被长辈夸奖,好像我也没因此享受到什么好处。
反倒因为不争不抢不爱出头,上学和工作时失去过很多机会。
等后来独自一人到欧洲读书,我的“女性化”简直成了要命的缺点。
欧洲这地界,林黛玉来了都得苦练倒拔垂杨柳。
在硬核的生活面前,柔弱和楚楚可怜会把自己活活祸祸死的。


于是我硬生生被磨炼成了千足硬金女汉子——
能自己在露营地搭过夜帐篷、能买了家具徒手抱着搭公交回家那种。
别说,忘了要“像个女孩”以后,我日子过得舒心多了
    

05


前几年我问过我爸,为什么他们那一代家长要灌输那么刻板的思想。
我爸说,人的性别意识要从小塑造,这样才不会有性别认知偏差
但真的是这样吗?
有多少孩子讨厌自己女生或男生的身份,恰恰是因为天生特质怎么也符合不了那个性别模板的要求?
回想起来,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接受的不是“性别教育”,而是“性别塑造”。
强行赋予不同性别不同的价值和意义,不仅对性别认同没有帮助,反而会成为性别歧视的源头


我看过《世界妇女》杂志刊登过的一篇文章:《硬汉文化害惨美国男孩》。
其中提到了美国盛行的肌肉硬汉文化,加深了性别刻板印象,导致了很多暴力事件,和精神问题。
反倒是流行“去性别化教育”的地区,孩子成长在更宽容的环境下,整体社会氛围和谐很多。
也许,就是因为现在德国不鼓励性别刻板印象,德国爸爸们才在做家务和带娃上特别给力吧。
一手抱娃一手搬砖(我说的是真的搬砖,物理性质),谁敢说柔情铁汉不阳刚
    

06


在教育布布的时候,我很想克服自己的局限,让他成为一个不受性别刻板印象所累的人。
目前为止,我没有给他灌输过任何给性别贴标签的概念。
他现在是一个既喜欢汽车恐龙,又喜欢毛绒玩具、既喜欢绿色,也喜欢粉色、运动能力尚可,却宅到爆棚不爱动的小男孩。
我不会去鼓励他“男性化”的一面,也不会去打压他“女性化”的一面。
这些都是他的特质,不同的特质才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布布。

布爸作为一个东北银,对男性的刻板印象更严重一点。
他偶尔会忍不住对娃说“你是男孩,应该怎样怎样”的话。
于是,我也和布爸提过意见:
男孩哭的时候不要说他“不像男子汉”,他同样应该得到拥抱和安慰,哭不是女孩子的专利。
如果男孩不爱运动,也不要强迫他,没人规定男孩子就一定得爱动。
如果孩子喜欢跳舞,哪怕是国标芭蕾,不要阻止,兴趣不分性别,给他创造条件就好了。


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多元的世界,真正符合老观念里“绝对的男性”和“绝对的女性”都越来越少。
性别可以有生物学定义,但是不该有被意识强行扣上的定义。
大概7年前,我看到过一个小短片,觉得特别好。
直到今天,当我要面对性别话题时,还会忍不住重温这个小短片。
“像个女孩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“像个男孩”呢?
视频分享给大家,一起想想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答案吧:


点“在看”给我一朵小黄花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布妈有宝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